教育扶贫不只是建好一所中职学校
2016-11-07 15:29:57

李克强总理11月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的脱贫攻坚、教育扶贫、生态环境保护三个补“短板”的规划。会议确定重点支持贫困地区每个地级市(州、盟)至少建设好一所符合当地发展需要的中等职业学校。实施职教圆梦计划,协调国家示范和重点中职对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单列计划面向贫困家庭子女招生,让贫困学子掌握实用技能,脱贫致富、服务家乡。(11月17日《北京青年报》)

     最好的扶贫是授人以渔,教育正是最好的路径之一。通过学校教育,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可以学得一技之长,可以有工作、有收入,一个人的向上流动能将整个家庭从困境中拉扯出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彻底脱贫,让他们行走在全面实现小康的道路上。

     国家之所以选择中职教育,恐怕是有很多现实考量的。一方面,目前全国已有90%的中职学校率先实现免费,相比就读高校,贫困家庭的孩子上中职学校经济压力更小。另一方面,市场上技工稀缺,中职毕业生就业率高,教育部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到2015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9年超过95%。

     这些年来,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能造原子弹、飞船,圆珠笔头却只能靠进口;拿来外国的原件和图纸,依然造不好发动机……“质不如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技不如人”。教育脱贫这一规划,既能实现全面小康,又能助推强国之梦。

     但是笔者认为,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焦点不在于建好一所中职学校。这些年中央和地方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不仅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而且在政策、资金上都给予大力扶持。纵观全国各地,不少职业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全,软、硬件建设上都可以满足发展需求。吊诡的是,近年来中职学校招生一直很困难,有的在开学季“门可罗雀”,有的甚至被迫关停。以山东为例,据统计,自2009年以来,全省消失了274所中职学校,在校生锐减30万人……由此可见,帮助贫困地区脱贫,建设好的中职学校固然重要,关键是让更多年轻人愿意选择和走进中职学校。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读中职学校,哪怕是弃学打工?因为在不少人的观念里,至今轻视“体力劳动者”,固执片面地认为蓝领干“苦力活”、赚“辛苦钱”,挣钱再多也不如白领光鲜。“大学无好坏、职业无贵贱”这句话,在现实中却成为慰藉精神的心灵鸡汤。更重要的是,社会上还普遍存在“唯学历论英雄”的畸形人才观。比如,没有大学学历的敲门砖,很多企业、单位的大门根本就不开,尤其是考公务员、事业编。即使入职了,落户、提拔、评职称往往也与中职毕业生无关。这恐怕是人们不愿进入中职学校读书的深层次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让更多的贫困家庭脱贫,让每个人的人生出彩,除了大力建设好中职学校,关键在于改变过去遗留的陈腐观念,引导全社会选拔人才不再“唯学历”。只有将文凭导向转变为就业导向,让职业能力选才,才能“倒逼”更多年轻人选择学技术,进而把“中国制造”支撑和延续下去,助推富民强国梦想的实现。

来源:济南日报

相关推荐

未找到应用(id: 1), 请检查并删除页面中使用的错误应用数据